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

型男名廚/日泡廚房18小時 磨出力與美

站上國際舞台的江振誠畢業於淡水商工餐飲科,國三開始在簡餐店打工,二十歲就當上西華飯店法國餐廳的主廚,二十二歲時,一句法文都不會說的他,大膽跟隨米其林大廚到巴黎見習,四、五年間,每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時,因上班有供餐,沒錢吃飯的他也因此從不休假,字典也都快翻爛,終於練就頂尖廚藝與流利的英文、法文。

為何能吃苦?他說:「如果你認為做某件事是吃苦,那代表你不是真正熱愛它」,直到現在每天上午十點到凌晨兩點,他仍泡在廚房。

江振誠對於急於走向國際化的台灣美食界提出一些建議,他認為台灣美食要國際化,並非把很多老外找來台灣,而是把台灣人才放到各國去,「重要的是出口,不是進口。」

成為名廚需要什麼條件?江振誠認為最重要的是:「耐力。」他說每年都有來自丹麥、美、日、韓等國的年輕人,願意不支薪在他的餐廳工作,只為學習,這就是耐力與熱情,「我有今天的成就,我並不聰明、也不特別有天份,而是我很努力在做每件事情。」

他說也想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美食,但好店卻缺乏持久性與穩定性,「因為台灣沒有美食可以活很久的。」他舉例法國有家麵包店,麵包風味十年前和十年後的味道是一模一樣的,很多店都都能維持好的老味道。

「如果你對自己所做的東西感到驕傲,就應該堅持下去,要相信你所相信的一切。」他也聽過很多廚師抱怨:「因為台灣人喜歡吃這個、台灣人喜歡這樣的味道。」但這種說法是錯的,「會這麼說,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去創造出更棒、更讓人喜歡的東西,所以永遠不會有更好的產品出現。」他說,「我在發想菜色的過程中,從來沒想過市場會不會接受?我所做的,就是我最喜歡的,並且讓這成為一種信念,客人便能在其中感受到菜的力量。」

他說台灣有很多而且很好的東西,但問題是沒有聚焦,如我們能種出跟日本一樣好的越光米,但沒有自己的特色,換言之,「有品質而沒特質」,相當可惜。

 

新聞來源:YAHOO!奇摩新聞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